“抗癌第一人”凌志军: 坚持不化疗, 5年从晚癌到痊愈, 咋做到的
2007年,44岁的凌志军被确诊为肺癌晚期,脑转移的概率是98%,如果不接受治疗,活不过3个月。
然而,他却毅然拒绝化疗,拒绝吃药,大家都觉得他这是真不要命了。
可没想到,他不仅打破了3个月的死亡预言,甚至在5年后的一次复查中,检查出体内癌细胞竟然全部消失了!
那么,凌志军是如何创造出奇迹的呢?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,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。
«——·拒绝化疗·——»
面对绝症,大多数人会选择听从医生的建议,接受常规的化疗和放疗,但凌志军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。
在深思熟虑后,凌志军决定拒绝化疗和药物治疗,只接受肿瘤切除手术,这个决定让他的家人和医生都觉得他疯了。
但凌志军坚持己见,他说:"我不想在痛苦中等死,我要活着,而且要活得有质量。"
凌志军的这个决定,与他父亲的经历密切相关,几年前,他的父亲也因肺癌离世。
凌志军亲眼目睹了父亲接受化疗后的痛苦:脱发、呕吐、身体虚弱,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
2008年,凌志军接受了肺部肿瘤切除手术。
手术很成功,但医生们都认为,没有后续的化疗和药物治疗,癌症复发只是时间问题,然而,凌志军却有自己的想法。
手术后,躺在病床上的凌志军开始审视自己的前半生,竟是那样的繁忙又匆匆。
小的时候凌志军也是家境不错的,但是小学毕业之后,他赶上了特殊时期,没有了学上,只能做起了电工,而后参军。
不过,他依旧不忘学习,在军队训练的日子里,白天他跟着大家一起训练,晚上又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学习。
从部队里面退下来之后,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凭借着自学的知识破格成为了一名记者。
成为记者之后,他就勤勤恳恳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19年,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记者,逐渐成长为高级编辑。
除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,他还靠着自学,考上了法律硕士,在连续10年间,出版了9本书,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。
不过,取得了这么多成就的他,如今却仅剩3个月的寿命,凌志军觉得,他是时候应该做出改变了。
«——·用脑子救命,而不是钱包·——»
凌志军辞去了繁忙的工作,从一个工作狂摇身一变,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。
他说:"以前我总是在为未来而活,现在我要为当下而活。"
他开始四处旅行,用相机记录美好的风景。
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,从北国雪景到南国椰林,凌志军用脚步丈量着生命的宽度。
他说:"每一次旅行,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宝贵。"
最终,凌志军在深圳郊区找到了一处宁静的小院,开始了他的"隐居"生活。
他种菜、养花、读书、写作,过上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。
在这个过程中,凌志军开始翻阅书籍,为自己寻找自救之法。
他首先是接触了一些中医,中医建议他可以喝一些牛筋汤和开胃汤,这个办法有效,凌志军坚持了一阵子。
当然,作为一个普通人类,怎么会对死亡不害怕呢,在朋友的建议下,他开始使用微博,以往他都是通过写邮件的方式和别人交流的,用了新的社交方式之后,感觉沟通上更便捷了。
他在自己的账号上发表了自己患癌的经过,好多陌生的网友纷纷给他留言安慰,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凌志军。
那位网友说,癌症不是绝症,只是一种慢性病罢了。
正是这句话给了凌志军信心,最终让他得以战胜癌症。
凌志军的康复之路,其实是一套科学而系统的生活方式,他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点,成为了他战胜癌症的秘诀。
凌志军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,相当于5-6公里,五年下来,他走过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的往返距离,他说:"走路不仅锻炼了身体,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。"
他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,沐浴阳光,呼吸新鲜空气,研究表明,适度的阳光照射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,增强免疫力。
凌志军非常重视睡眠质量,坚持每天保证8小时的深度睡眠,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再生,对抗癌症至关重要。
他改变了饮食结构,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大量食用新鲜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物,同时减少肉类摄入。
他甚至在院子里种起了蔬菜,享受着自己种植的健康食材。
除了科学的生活方式,凌志军还特别注重保持愉悦的心情,他认为,快乐是最好的良药。
凌志军迷上了听相声,尤其喜欢郭德纲的作品,他和儿子经常一起听相声,开怀大笑。
他说:"笑声是最好的良药,它能让我暂时忘记疾病,感受生活的乐趣。"
在自家小院里,凌志军开辟了一片菜园。
种菜养花不仅为他提供了健康的食材,也让他与大自然建立了更亲密的联系。他说:"看着植物从种子长成果实,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奇迹。"
凌志军还学习了冥想和深呼吸等放松技巧。
每天早晚,他都会花时间静坐冥想,学会与自己内心对话,缓解压力,他说:"冥想让我学会了接纳现在的自己,不再被恐惧和焦虑所困扰。"
战胜癌症后,凌志军开启了他的"第二人生",这一次,他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。
康复后,凌志军并没有完全放弃工作,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返职场。
他开始接一些自由撰稿的工作,保持着对写作的热爱,同时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。
凌志军成立了"凌志军抗癌互助基金",旨在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,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,还分享自己的抗癌经验,给患者以希望和力量。
这次生死劫难让凌志军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,他经常组织家庭聚会,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旅行,享受天伦之乐。
«——·抗癌第一人·——»
凌志军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,掀起了一股"全民抗癌热"。
凌志军开始在全国各地举办抗癌讲座,分享自己的经验,他的演讲总是座无虚席,许多癌症患者从中获得了力量和希望。
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凌志军的故事,引发了社会对非传统抗癌方法的广泛讨论,有人支持,有人质疑,但无疑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。
凌志军的抗癌经历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,进一步扩大了影响。这些作品不仅讲述了他的抗癌历程,也传递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凌志军将自己的抗癌经历写成了《重生手记》一书,这本书成为了许多癌症患者的"生命之书"。
书中详细记录了凌志军从确诊到康复的全过程,包括他的心路历程、治疗方案,以及对生命的思考。
这本书成为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精神支柱。一位读者评论说:"凌志军的故事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。"
在书中,凌志军提出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:"死,是归宿;生,是走向死亡的路途。"这种豁达的生死观,让许多人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。
凌志军的康复奇迹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。许多专家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有些医生认为,凌志军的案例只是个例,不具有普遍性,他们警告患者不要盲目效仿,放弃常规治疗。
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任表示:"每个人的病情都不同,凌志军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。"
但也有专家认为,凌志军的案例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指出:"凌志军的经历说明,改变生活方式可能激活了身体的自愈能力。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。"
凌志军的案例也让一些医生开始反思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,有专家提出,应该在治疗中更多地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,而不仅仅关注延长寿命。
凌志军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抗癌奇迹,更是一个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生命的深刻教育。它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,我们也应该保持希望,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,同时,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,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。
参考文献:
新京报-《用脑子救命,而不是用腰包》
新京报-《凌志军 写给那些在路上突然摔倒的人》